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27日电 。家门口题:“家门口”闲谈队把党的文明温暖窝里温暖唠进农牧民意窝里。
新华社记者恩浩 。力队把党
初夏时节,气丨乌逊嘎查淡绿的闲谈草浪随风崎岖,院子炊烟袅袅升起,唠进勾勒出一幅调和安定的农牧草原画卷。
乌逊嘎查坐落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呼舒镇。民意近来,家门口这儿当选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。文明温暖窝里在这个由蒙汉大众一同生活的力队把党村落里,蒙古族长调与汉族民歌一同传唱,气丨那达慕大会与新年庙会是闲谈乡民一同的文明盛宴。
“大爷,唠进你家牛犊接生的农牧事儿,我们唠唠咋协助。”刘光仔细记录着饲养户蒲作民的需求。作为“家门口”闲谈队的一员,他的笔记本上鳞次栉比写着84户农牧民的愿望 :蒙古族阿妈朱桂香想给孙女找双语绘本,牧民海国志想请求饲养补助 ,吴照日格图需求职业技能训练信息…… 。
这支由党员 、乡贤、退休教师组成的15人“家门口”闲谈队,是乌逊嘎查最活泼的“移动宣讲台”。在乌逊嘎查小舞台,闲谈队队员、退休教师吴海龙正带着孩子们玩“故事传声筒”:汉族小姑娘吴安琪用普通话讲完“半床棉被”的故事 ,蒙古族少年海鑫玮再用蒙古语转述给奶奶听。吴海龙介绍,经过这种“小手拉大手”的互动形式,让乌逊嘎查800多位农牧民参加到学习中来。
午后的阳光穿过刺绣展示厅的雕花窗棂 ,蒙古族绣娘白喜荣正在辅导媳妇绣制“石榴花开”图画,“针脚要像草原上的芨芨草相同整齐 ,配色要像彩虹相同透亮” 。
蒙古族刺绣在乌逊嘎查传承悠长 。2017年以来,“家门口”闲谈队挨家挨户敲开妇女家门:“绣朵萨日朗花能挣钱,比闲坐着强!”。
“跟我们一同刺绣、沟通,让我的普通话流利了许多。”蒙古族绣娘王金莲感叹道。现在的刺绣车间,不仅是技艺传承的讲堂,也是文明沟通互鉴的舞台 。
从开始只要7名绣娘的刺绣试点,到现在构成65名老练绣娘部队 ,乌逊嘎查立异开展“刺绣订单+技能训练”形式,让嘎查的妇女们成为“技能型人才”,绣娘每年可增收2000元至8000元。
黄昏时分,乌逊嘎查文明联合超市热烈起来 。超市货架上,从粮油日用品到图书文具,标示着明晰的积分兑换规范。
牧民陆春杰拿着捡拾白色废物取得的30积分,兑换了一袋洗衣粉;庞秀珍凭仗“邻里合作”积分 ,换得孙子的学习用品;汉族饲养大户蒲作民自动协助蒙古族街坊接牛犊、教授配种技能,累计取得200积分,成为超市积分“笑脸墙”上的明星人物。
“参加理论学习、保护环境卫生、化解邻里纠纷等行为都可转化为积分 。”乌逊嘎查妇联主席双英说,在闲谈队员的宣讲下,农牧民手里的积分越攒越多 。“积分不是意图,营建文明联合的良好氛围更为重要。” 。
从老乡家的炕桌边,到田间地头的树荫下 ,处处都有闲谈队员的身影 。队员们把党的二十大陈述中关于民族联合、村庄复兴等理论内容,转化为“双语教育的甜头”“牧场轮牧的优点”等家常话 。“闲谈不是闲谈,而是要把党的温暖唠进农牧民意窝里,为村庄复兴集合更多正能量 。”乌逊嘎查党支部书记 、闲谈队队长张宝玉说 。